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

Coursera 秦始皇─第三講:秦始皇的一生,歷史文獻中的秦始皇(一),筆記與心得

課間內容以普通字表示。
課間心得、連結及延伸行動,以底線標記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先列本週所提「史法」:
1. 一字寓褒貶:在有限篇幅裡,以精簡字寓微言大義。
2. 在文章之始,正式稱呼被記錄者,是史家的道德。
3. 故疑則傳疑,蓋其慎也:多版本記載,篩選後不妄定論,留俟後人。
    但司馬遷比較認同的版本,還是會置於該人篇章中。
    「分輕重」,即「本篇為主,旁餘佐參」的概念。
4. 不表現處才是大表現處:未以為字撰寫處,才是重點。

開章首先介紹《秦始皇本紀》,「皇」小於「帝」。
雖全稱係秦始皇帝,但司馬遷以「秦始皇」稱之,篇名即貶。

對於姓氏、血緣、氏族,再次說明,以利重新建構對當代的理解。
在三次鉅變之流,氏取代了姓、名取代了字,大家也都有了英文名。

鉅變不是忽然的,是持續性的遞嬗與改變。
「莫知為而為,莫知致而至。」
「隨風入夜,潤物細無聲。」
不知不覺,如滴水穿石。


史筆精煉

以約百字說明秦始皇初即位形勢 (天下之勢)
當是之時,秦地已并巴、蜀、漢中,越宛有郢,置南郡矣;北收上郡以東,有河東、太原、上黨郡;東至滎陽,滅二周,置三川郡。呂不韋為相,封十萬戶,號曰文信侯。招致賓客游士,欲以并天下。李斯為舍人。蒙驁、王齮、麃公等為將軍。王年少,初即位,委國事大臣。」

一段話,講了版圖、主政者、手段、目的、文官、武將、局勢、即位大勢。


記載大事

本紀體只記大事,裡面的人是天下中心,裡面的事是天下大事。
秦之大事,多為伐戰與天災。


其時其事

「嫪毐之變、諫止逐客、尉繚之計、攻韓滅趙、荊軻刺秦(一週專講)、
號曰皇帝、盡滅六國、秦王為人、剛毅戾深、郡縣之議、統一法度。」

本週從即位講至統一全境後的整頓整併。
老師的投影片名稱已把最重點摘出。
相關論述在《秦始皇: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》均有論述且一致。


重點節選


王知嫪毐之叛,甚至先挖好坑請君入甕。一網打盡、鏟除。
茅焦諫逐太后之不孝名,將減緩統一大業,賢才慮而諸國抗拒。
秦王壓下憤怒,復迎太后回宮。
「想成大事,就要讓理智在感情之上。」教授如是說。


秦的歷代宰相或知名官員,幾乎都是外國人:
百里奚、范睢、商鞅、張儀、呂不韋、李斯...,都不是秦人。
李斯除了不讓自己被趕出秦國外,也幫秦國留住了強大的外國人。
諫逐客書真是好物,可多習練。了解思考脈絡、層次,可增加說服力:
(1)  材料美食音樂美女,用時不分內外;人才就分,是何道理?
(2)  逐客 =  強大你的敵國  + 快速累計外流人才仇恨值。等於雙倍打臉。
(3) 志在天下,則該用天下的人才。
利害關係攤開分析,讓始皇干冒本土利益團體「袂爽」的風險,
停止逐客。也穩固了李斯在秦的地位。

教授延伸:人才 =  需要 + 有用。沒用只是白搭。
不只是人與人的互動,更是團體團體間的角逐。

同步以尉繚之計佐證:
賂各國權臣,任其自滅,只需三十萬金。(有精算師快拜!)
當家臣子盡是廢物,給錢用其所長、亂其國政 (咦好眼熟)
只要積極扯後腿或消極不作為,不消數年,積弱自敗。
教授三讀:拍案叫絕 → 非常悲哀 → 驚惶悚懼 (何能抵抗?)

比照自己的工作經驗,知悉超過八成的人敗在觸手可及的價金與現款。
古今皆然。錢財真的是殘酷的試金石。
過不了的,輕則降轉重則辭退坐獄,能不慎哉?


人和人的信任關係,是經過長久相處及觀察經驗,
若因為對方有什麼身分或名銜而輕易相信,
則必然為此付出代價 (代價不等)。


一統後,始皇認為「天下無異意,則安寧之術也」。
But,  人生就是這個 But.
眾人的意見紛歧,幾乎不可能完全相同。
無異意是不可能存在的。
壓抑異意則終將遭受反撲。下堂待續。


延伸閱讀:《諫逐客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