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

Coursera 秦始皇─第二講:孔林與始皇陵,筆記與心得


聽過 Python 後再回頭來聽中文課程,真想噴淚(不同語種仍有小障礙)
兩課並行必然強碰,在資質與人性交互作用下,當然是簡單的先完成。

今天就直接跳重點了。
課間內容以普通字表示。
課間心得、連結及延伸行動,以底線標記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以孔林與始皇陵的變遷、規模,輔以具現化的比較資料,
讓同學能快速理解:「占地多大、建築多高、用多少人、耗用時間」等概況。
並有感:兩千多年前、同時多線任務耗用全國人力的瘋狂計畫。


為什麼秦國那麼強?

商君書:「利出一孔」。
人會去做一件事,就是趨利避害的緣故。
史記‧貨殖列傳: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壤壤,皆為利往。
(有利可圖時,好咖壞咖都會聚集過來;那,當無利可圖時呢?)
(其不可久。終不可救。)
(若要長久,需要有除了「速利」以外的聯結。)

「利出」『一孔』:只留一條路給民眾。
(一孔,等於一道。不給其他路走。)
軍功爵制。所有等級的享受,都以軍功爵制。
(奇怪和目前升學制度核心思想「考考考」是完全一樣的概念?)

上戰場 = 飛黃騰達 =\= 赴死。
把國家改造成戰爭機器與戰鬥國家:除了戰鬥以外沒有其他途徑。
(和自己在試營運部落格有點像:把原本很難不好玩的事,
變成「必然去執行」,然後再轉化因應的態度。
一樣要做,讓自己覺得好玩,比較有動力。)
功賞相長:打贏→土地→賞賜→佃農與奴隸。
眾強長久。
(以徙木立信為始。確實賞罰為據,不然無以為繼。)

為什麼其他國不學秦國富國強兵?

但土地與資源,從哪裡來?
從原本貴族手中徵回、打勝仗擴地俘虜而得。

「把原本是你的權力或東西收走。」
「從原本的血緣身分制,改為完全論功行賞制。」
這很明確是超快速強化某一方仇恨值的作法無誤啊!
在兩千年前的秦國,馬上衝擊官二代與富二代。

改變必然造成資源的重分配。也必然面對資源有限的問題。
不論古今,一直都有處理既得利益者的問題。
而這題似乎沒有多少漂亮的回答。
所以必然造成貴族們的反撲,
老師課堂上舉的是楚國吳起。
是威脅、靠山既亡、扳倒他。
人性之清楚明確簡易到可怕。

變法者商鞅的結局是車裂之刑(五馬分屍)
算是上位者作為安撫()利益者的手法。(人命充份運用的極致?)

忽然發現,其實推內部控制,似乎也有類似的問題存在。
留做後話。

有上面那麼多的顧忌以及驚悚的結果,
其餘六國在資源結構歷史均優久於秦的狀態下,更難撼動。
秦強且百戰百勝,並非它強,也不在它真能變法,
而在於列國之不能真正變法。(相對優勢的概念)

兩千年前即已演示「無法茍安、隨波逐流」。
茍安也需要力量與運氣...都用盡、無法適應環境,仍會被淘汰。
(掙扎著存活嗎?好沉重的小結。)

拉回主題。孔林與始皇林,在當下與之後的十百千年,
孰為成功?孰為失敗?
端看人在什麼位置、用什麼樣的尺度去衡量。
為什麼要學歷史?要對自己有用,為何要有用?要成功。
而什麼是成功?
「你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」。
追逐它、趨近它、並為之付出相應的代價。
為衷心所願的人生。


課間延申閱讀 :商君書
(線上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」供參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