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

(閱讀心得) 《 FBI 犯罪現場蒐證手冊》

和《誰說仵作不科學?》相比,反而是一本很硬的書。
硬,不是內容,而是表達。


( 看到封面,很容易掉坑。)


先說結論。
想從這本書一探鑑識或破案技巧的人,是會失望的。

因為書名明白指示「現場蒐證」。
並非推理或破案解析。

但仍是值得稽核人員、調查者、對 FBI 有愛的人翻閱。



其實封面封底都引人好奇。
讀完才發現該講的重點都已經標出來啦 XPPP



( 密密麻麻,很好奇啊! )


全書分作四章:
提交證據、證物檢驗、犯罪現場安全、犯罪現場搜查。


但整本書,與其說是書,不如更像查檢列表(Checklist)。
分項、條列注意事項重點。
尤其著重在「證據取得/證據保全」。
但並非以案例進行解析,所以增添閱讀的難度。
如果平常有在看 CSI 犯罪現場或類似影集,
可能會更有共鳴。


( 拉開書腰,有點強迫症...好多項次。 )

看了內容,才發現 FBI 工作也是包山包海。
舉凡血跡、毛髮、骨骸、DNA、
各種材料與工具、槍枝火藥、
電子設備、文書鑑定、攝影技術...等,
都是業務範圍。
(到底要怎樣什麼領域都不止略懂略懂?!)
(這才是該出書的業務機密吧 >_< )


「從現場觀察、搜檢、取得、收納、保存、運送,
一直到證物『確實的』遞交到 FBI 進行檢驗」。

為了確保證物適當、不被污染、不被破壞,
FBI 為了能收到可檢驗、不被污染或變造的證物,
自然會產生查(防)(呆)(清)(單)
是使用者導向的證據交付前提醒。

畢竟,拿到無法檢驗或無法辨識的證物,
不但無益破案,甚至會造成傷害(危險物證據)。
未善盡注意的收集者,對交付物件無法使用,
也很難心平氣和。

所以能說在前頭,減少錯誤或無效率工,
絕對是必要而且能雙贏的局面。


閱讀上有些單調。
但仔細點看,還是可以從字句間觀察到,
這些管控點對於及時取得有效力的證據,很有幫助。



另外值得推薦的,是對於人員在犯罪現場的安全。
不管在哪裡,作業者有義務確保自己處於安全環境。
不然,除了可能受傷並破壞現場、最糟的情況是死亡。
掛掉就什麼都沒辦法做了。

想起 EMT-1 模擬現場急救時,
第一句話也是「確認現場環境安全」,
再來是戴上口罩、手套、護目鏡等,
快速確實做好防備措施,再進行急救作業。

搜證 / 救援第一現場如此。
平常的作業環境,也是如此。
也要特別提醒醫護朋友,自己的安全自己救。


最末章的搜查,與影集或一般想像不同。
提示了事前分工、人員與職能 (不同專業人員)、
事前準備、現場控制、快速有效搜查、完成撤離。
要做的事很多。是否真能落實書裡提示的配置?


在找鑑識方面的書。
這本有帶到,但不精確。
一直覺得鑑識其實就是檢查與分析,
只是手法更深入、更複雜。
這似乎是個現在熱門強調,但刻意不傳的領域。
或許是因為會的人若不正,就會反為利用。

期望明察、防堵反制、擔憂查無所獲。
也一直是檢查者持續遇到且亟待突破的課題。

再持續搜尋其他相關資料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